網頁

2006年7月24日 星期一

悲慘世界十週年分析 Part2

考慮了一下~還是先切入音樂好了~

等四十首曲子都分析完畢,我再來介紹幕前幕後的一些東西,這樣比較有感覺~

按著順序來,首先介紹的是序曲~~~



1. Prologue

不同於一般音樂劇序曲的華麗,「悲慘世界」的序曲以沉重的基調揭開序幕, “Look Down”的兩個主題音 “Mi La”貫穿整首序曲,合唱之前的前奏運用點狀向下的音型營造出絕望的氣氛,此後 “Look Down”將貫穿全劇,帶出本劇最主要的主題「苦難」。配器中有一個鈴鐺聲夾在每句中間打節奏,讓人聯想到牛馬身上的鈴鐺或是犯人身上的鎖鏈,似乎也正控訴著這群囚犯的苦情。



序曲採用雙主題並現方式,一個是象徵大時代意象的沉重節奏(這在後面,尤其是第二幕,每當要呈現革命的大時代背景時都會出現),另一個則是前面所提象徵苦難的 “Look Down”主旋律。兩者並行,畫龍點睛的帶出「悲慘世界」的兩大主題。本段初聽可能比較難注意到大時代主題,建議不妨在聽到第二幕時再回過頭來重聽,這樣比較明顯,這可能是十週年的一個小缺點吧,其實CSR的這段配樂是比較豐富也比較層次分明的,十週年的現場收音還是有一些難以彌補的小缺憾。



布幕拉開,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群囚犯,面對無止盡的辛勞和絕望,聲勢狀闊的合唱中夾了四位囚犯的獨唱,每一次的獨唱末句曲調都上揚,帶著些微的疑問和些微的希望,而合唱下沉的回應彷彿給了他們一個絕望的答案。每一句的前頭都有銅管樂器引導著主題音 “Mi La”,緊湊的串起全曲。



接下來Javert出場,冰冷地唱了三句,音調平板毫無起伏,暗示了Javert一成不變的頑固性格。單從這三句便可看出飾演Javert的澳洲籍演員Philip Quast對此角的詮釋與理解在七年中有多大的進步,1988年他錄製全劇交響版(簡稱CSR)時聲音與情緒還略有起伏,導致Javert的形象有些矛盾,畢竟固執是這個角色最大的特色,這樣的個性直接導致了Javert最後的悲劇。



此處Javert並沒有使用自己的主題,而是用了 “Look Down”的變調, “Look Down”原是表達受苦社會底層人物的心聲,Javert用這樣的背景旋律唱出變調,暗示了他與這些人「同處一處,立場卻截然相反」的意象。



緊接著Valjean出場,這裡短短的幾句話中可以深刻感受到演員的功力,正因為近乎無曲調形式的說唱,更能聽出演員詮釋上的細膩。特別欣賞他唱到 “A slave of the law.”的最後三個字,充滿了憤恨與屈辱。



一段對話交代劇情後,Valjean和Javert各自報名,全劇中兩人有好幾處的報名,每一次的處理風格都不盡相同,Valjean在這裡用一種近似宣告的語氣吼出來,充滿了不平,可以想見24601這樣一個代號所給他帶來的侮辱;而Javert則是充滿榮譽感的宣告這個名字,向Valjean和觀眾宣示他榮耀的職責。特別喜歡Philip Quast在每次報名時候的聲音,通透明亮直衝雲霄,充滿無可比擬的自信,也聽出這個演員豐厚的聲音底子。

2006年7月20日 星期四

老中青三代魅影~

迷上音樂劇至今一年半~

歌劇魅影雖非我最愛,但畢竟是入門第一課,總有些特殊情感~

一年半來聽了無數版本的歌劇魅影,連什麼西班牙、義大利版這些怪怪的東西都聽過,然而在我心中最後篩選出來的卻只有三位~CW、MC、BL~橫跨老中青三代!



老,指的是最原始的魅影扮演者,也是韋伯心中的魅影第一人---Colm Wilkinson(CW),誠然,對於加拿大多倫多版的評價向來兩極化,但寇叔卻是我心目中魅影的不二人選,他的溫柔,他的悲情,他的凶狠,他的悽涼,他的寂寞....一而再再而三,只憑聲音就深深觸動我,獨特的詮釋角度,細膩的嗓音變化,都是令我大為讚賞的原因,更重要的是,他真的拿整個感情、全副身心投入的去唱,魅影的悲彷彿已經轉化成他的悲,發自心靈的共鳴讓他的魅影感人至深~



中,則是指首演魅影麥可克勞佛(MC),他是全世界至今最受肯定的魅影,神秘、柔情、殘酷、甜蜜...種種矛盾情感的融合恰是MC魅影的最大特色,MC的魅影被fans們形容是「既殘酷又甜蜜」,幽靈的特質他是把握到了,不同於寇叔的悲,他的魅影有種獨特致命的吸引力,那份溫柔醉人欲死,那份殘暴偏激卻又令人抗拒~



青,是長期擔任亞洲巡迴團魅影的Brad Little(BL),小先生的魅影我本來只在歌劇魅影巡迴台灣演出時看過那麼一次,看過的人都知道,第一次看歌劇魅影壓根兒沒時間去注意演員唱得如何,光是舞台聲光特效就讓耳朵忙不過來~因此小先生雖是我唯一看過現場的,卻是約略知道他很好外,其餘的印象實在不深....

意外中的意外,在論壇上下載了以小先生歌聲為背景的螢幕保護程式,這才能真正用心來品評這位年輕的魅影~

這套螢保用的背景音樂是Music Of The Night,聽得我是一愣一愣的~

小先生跟前面兩位也有許多不同點,他的魅影渾厚有力,同樣是溫柔,寇叔是溫柔得細膩慈祥,MC是溫柔得甜蜜又神秘,而小先生則是飽滿的溫柔,他的力度比其他兩位強了許多、霸道了許多,卻還是透出柔情,是那種讓人很有安全感的柔情~

相較於前兩個皆是揚名國際,被全世界所認可的魅影,小先生縱然已經十分出色,到底還是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~

在Music Of The Night中,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他的氣實在是不夠長,這首曲子應該唱得甜蜜綿密,他卻在中間許多地方突兀得斷開,殊為可惜~





三個魅影,塑造了三個不同的形象,誰說韋伯「音樂劇全球標準化」的推廣限制了音樂劇的發展性?

不同的演員,在相同的曲調、相同的肢體動作中,依然能夠唱出自己的風格!

小先生相比之下是嫩了些,但其餘兩位只能說各有千秋,難分高下,截然不同的詮釋吸引的是截然不同的劇迷,各有所好,很難說誰對誰錯囉~

2006年7月3日 星期一

永遠的劇場沙皇---從"Hey Mr.Producer"音樂會談起

"Hey Mr.Producer",中譯"劇匠魅影"~(詭異的翻譯.....@@)

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音樂劇盛宴,為了向有"劇場沙皇"之稱的名製作人---卡麥隆麥金塔致敬,英美音樂劇界首屈一指的紅星們齊聚一堂,連英國女王夫婦也到場~

卡麥隆是誰?音樂劇的製作人有何重要?這些在悲慘世界十週年分析的系列中都會再詳細談到,我只能說,卡麥隆的重要性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,稍微懂一點音樂劇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他~他對英美,尤其是英國音樂劇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~

本篇,傾向於從這場音樂會談起,評評這場音樂會幾首曲目的演出,以及從中展露出來的"卡麥隆式特質"~



這場音樂會是卡麥隆三十年來的作品選粹~

以卡麥隆的多金和大面子,這場音樂會無論是在演員卡司或舞台佈景上都是一時之選~

演員卡司方面,找來的多是當年的原唱班底,如西貢小姐的Lea Salonga、悲慘世界的Colm Wilkinson、貓的依蓮佩姬等~

就算不是原唱,也是此劇歷年來公認的經典演員,如歌劇魅影的Colm Wilkinson、悲慘世界的Philip Quast等等~

以下就選幾首我有心得的來說吧~



1. 西貢小姐系列

卡麥隆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就是四大名劇,這場音樂會中,「西貢小姐」是四大名劇裡第一個登場的,找來的是原班卡司---Lea Salonga,相較於十年前被卡麥隆與製作團隊遠至菲律賓挖掘時的青澀,Lea這些年中的台風可謂突飛猛進,那種自信與熟練,那個圓潤清亮的嗓音,真叫人讚嘆「西貢小姐」製作群的眼光~

「西貢小姐」所選取的曲目包括「The Heat On In Saigon」、「Wedding」、「The Last Night of the World」、「This is Our Time」、「American Dream」,其中,「This is Our Time」更獲選為這場音樂會的主題曲。

這些曲目,若沒有了解過「西貢小姐」全劇,其實是很難看出端倪來的~

「The Heat On In Saigon」的歌詞與動作都很粗俗,但看了全劇後方知背後是一種無可言喻的心酸

「Wedding」中越南語的合唱呈現美不勝收的合聲效果,Lea所飾演的Kim的幸福生澀真是入木三分

「The Last Night of the World」是本劇最膾炙人口的曲子,薩克斯風的適時伴奏配上深情的歌詞,看著舞台上相擁的兩人,曾經疑惑過的---男主角Chris與蝴蝶夫人的男主角平克頓大不相同啊,他是真心愛Kim的!

「This is Our Time」是越共唱的,紅頭巾、紅旗子等全是共產主義的象徵,這首的合唱氣勢不輸悲慘世界中的「One Day More」,合聲如浪潮般層層疊上,選擇此曲作為”Hey Mr. Producer”的主題曲,實在是切合了卡麥隆「劇場沙皇」的地位啊~

「American Dream」是一首類似悲慘世界中「Master of the House」的曲子,只是諷刺的意味更為強烈。此曲的演唱者是原班卡司Jonathan Pryce,當年卡麥隆拼著跟美國百老匯撕破臉也執意Engineer的角色非他莫屬,可想而知他的表演功力如何受青睞。這場演出比起十年前首演時,他的純熟度顯得更上一層樓,小人物的卑鄙、貪婪和諷刺性的無奈真是刻畫得完美之至,他的嗓音不能說好,但是Engineer這樣的諷刺性丑角需要的不是嗓音好,而是那種猥瑣不堪的形象,他的演出會讓人忍俊不禁,卻也在心底泛起更多的苦澀。



2. 歌劇魅影系列

「歌劇魅影」緊接在「西貢小姐」之後,雖然表面上看來風光選了三首名曲「The Phantom of the Opera」、「The Music of the Night」、「All I Ask of You」,但實際上真正稱得上有在唱的其實只有魅影一個。

「歌劇魅影」是四大名劇中唯一沒有動用到原班卡司的,魅影選用了卡麥隆的大愛將---Colm Wilkinson,這不意外啊,身為加拿大首演魅影的Colm,其表現之出色有目共睹,Colm這傢伙似乎也只賣卡麥隆的面子,只要沙皇發話,即使59歲高齡,照樣千里迢迢遠赴上海開唱,這就像史帝芬桑坦說的:卡麥隆總是會將不可能化為可能。

這三首歌都有節錄過,尤其是「All I Ask of You」,因為節錄的是Reprise的部分,可憐飾演Roul的天王巨星Michael Ball,淪為一個在下面負責與小克kiss的男人,整曲大概只唱一句吧…><

Colm在這三首中的表現可圈可點,完全展露了自己的特質,在悲慘世界十週年中沒有機會體驗的肢體語言在這裡是展露無遺,最後那一聲Go~~~當真吼得撕心裂肺,震撼全場!

可惜,美中不足的是一直在加拿大演出的Colm一時間難以適應英國「歌劇魅影」的快節奏,有些地方的拖拍實在太明顯了…



3. 悲慘世界系列

「悲慘世界」作為整場音樂會的壓軸,突顯出了他身為四大名劇之首的不朽地位,前面也提了,十週年演出的陣容(Colm Wilkinson、Lea Salonga、Michael Ball、Ruthie Henshall、Philip Quast)幾乎全都在場,所以這等於是十週年後悲慘世界精英們的再一次聚集~

「At The End of The Day」,比較不能理解為什麼選了這首,沒有獨唱,合唱也無甚出奇之處,後來轉念一想,明白了卡麥隆的深意,當年卡麥隆原本對悲慘世界法文版錄音不屑一顧的,只是偶然間閒來無事拿出來聽聽,聽到這首就完全被震撼了,立即著手英文版的改編,所以說這首歌是悲慘世界的翻身之作實在是不為過啊!

「I Dreamed A Dream」,由十週年中的Ruthie Henshall演唱,可惜她本場的表現遠遠不如十週年,唱得太激動太做作,音質也不如十週年時的飽滿有力,可能是因為節錄的關係,她與觀眾的情緒都還沒進入狀況就唱完了,表現也就不如十週年唱全場時那樣自然。

「Stars」,飾演賈維的Philip Quast一走出來,那滿場歡呼啊!他的Stars一如十週年時的完美無暇,堅定的眼神,直衝雲霄的豪情壯志,也是節選,卻照樣唱得讓人熱淚盈眶。可惜啊,這場音樂會是他最後一次登台演賈維了,估計若不是賣卡麥隆面子他還不怎麼肯這樣重複同一角色呢!

「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?」,這首英文版的第一段是由學生領袖Enjolras領唱,想當初十週年的Michael Maguire的沉穩嘹喨,這場的這位…一開口所有人大概要倒一個先…很想問一句~老兄,你是感冒還沒好,還是喉嚨裡有痰啊?唱得那是什麼跟什麼…開頭就噓掉,後面合唱部分也就沒怎麼有心情聽~

「On My Own」,Lea在這裡的表現比十週年柔了許多,十週年最惹人爭議的就是她那咬牙切齒的詮釋角度,不過這場裡,許是剛演完Kim的甜蜜,這裡的她溫柔了,除了幾句較為哀怨的控訴外,整體而言相當不錯!

「Bring Him Home」,跟上一首這麼一接,頓時驚覺兩者的背景伴奏挺像的,啊~這不是重點。言歸正傳,Colm是沒什麼好說的了,那個稱讚啊~~~比天上的星海邊的沙還要多,悲慘世界英文版經典尚萬強的寶座早已非他莫屬,雖然因為情緒來不及到位,歌詞又經過切割,而表現不如十週年,但最後一個長音還是換來掌聲無數。看到這裡不禁感慨音樂劇這東西還是聽全部的好,這種節錄失去的東西實在太多了!而聽全部最好是聽現場錄音的,少了後製痕跡,現場的那種爆發力和演員間激盪出來的火花才夠味!不過說是這麼說了,不是每部劇都像悲慘世界這樣能有個超級卡司的現場錄音版面世的。

「One Day More」,直接從「Bring Him Home」接過來的感覺滿奇妙的,這場音樂會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看到舞台版真實的走位、動作和一小部分舞台布景的呈現…演員陣容基本跟十週年大同小異,除了那位Enjolras之外…那句原本應該氣勢提得跟尚萬強一樣高的 ‘One more day before the storm’,這傢伙是唱得一整個叫人反胃,幸好很快就併入合唱,整體而言算相當不錯了,作為整場音樂會的壓軸曲,「One Day More」的氣勢絕對是一等一的!



評完了大的系列,現在來評幾首我喜歡的散曲吧~

第一個要提的是「孤雛淚」中的「你得做扒手」(抱歉~曲目表上沒有英文曲名,所以不會寫~)

很俏皮的一首歌,對於「悲慘世界」和「西貢小姐」的愛好者而言,這首歌的演員也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之處

那個飾演老扒手的是西貢小姐中的Engineer,也就是Jonathan Pryce,不得不說他實在很適合這種角色,唱腔和身段都是渾然天成~

而飾演小扒手領袖道奇的則是「悲慘世界」十週年中那位叫人心疼的小Gavroche---Adam Searles,這位小童星金亮的嗓音在十週年中已讓我驚為天人,而在這裡他所表現出來的穩健台風更是讓人讚嘆,瞧他最多不過十一二歲的模樣,在演技上卻展現出與年齡不符的純熟老練。



第二首是「奧克拉荷馬」中的「What A Beautiful Morning」,「奧克拉荷馬」是音樂劇史上著名的詞曲黃金搭檔羅傑斯與漢默斯坦的作品~

什麼?沒聽過?不~就算不懂音樂劇的人也一定聽過他們的作品,他們就是「真善美」的作曲填詞者,「真善美」中膾炙人口的「小白花」便是羅傑斯去世前所寫的最後一首歌~

這對搭檔最大的特色是風格清新雋永,從作曲到填詞,都很簡單,卻又在簡單中顯出不平凡,這點就連韋伯也盛讚:這簡直是天才!

在這首曲子中,歌詞簡單,旋律簡單,卻帶給人一種遼闊清新的感覺,光是聽音樂,就讓聽眾有著隨牛仔在大草原上的自在~



第三首是出自「小夜曲」的「Send In The Clown」,由老牌巨星Judi Dench演唱,這裡真的不得不佩服Judi精湛的表演功力了,目光含淚,一句句痛極無奈的 “send in the clown”、”Where is the clowns?”,聽得我也跟著熱淚盈眶,跟著去細細體味歌詞中的幽怨。

這首曲子是當代兩大作曲家之一的史帝芬桑坦的作品,比起韋伯,他是更受樂評界推崇的作曲家,可惜,其作品總是叫好不叫座,儘管東尼獎中風光無限,票房卻是慘淡無比,這首「Send In The Clown」是他作曲多年來唯一一首打入唱銷排行榜的歌曲,也算是為這位天才作曲家討回個公道。

若是不了解這首歌的背景,一定會對歌詞莫名其妙,之前總是聽網友說聽到這裡如何的跟著落淚,實在是百思不得其解~

不過那天學校請了邱瑗女士來演講,她提到了「小夜曲」的故事背景,以及何謂 ‘Send in the clown’所代表的意義,方才恍然大悟,回家重看,每次這段總是心痛得不忍心再聽下去。





這場音樂會實際上是各方音樂劇界人士向卡麥隆致敬,也因此她所號召而來的都是一等一的超級巨星,平時難得一起出現。

其中,有一個特別的組合,讓人眼睛為之一亮---史帝芬桑坦和安德魯洛伊韋伯,這是當代兩大作曲家,前者被譽為天才,後者被稱為鬼才,兩人在事業上其實各有輸贏,互相競爭,卻因著卡麥隆而攜手同上舞台,掌聲不斷!

由於當晚韋伯在附近還有自己的新事業要忙,儘管到場卻不能逗留太久,於是與史帝芬桑坦別出心裁的拍了個VCR來向卡麥隆致敬~



影片開始就是兩人坐在鋼琴前四手聯彈,鋼琴上擺了一張卡麥隆的照片,桑坦彈自己的代表作「Send In The Clown」,韋伯則彈「Music of the Night」,兩首合在一起竟有一種說不出的和諧~

有趣的是兩人自行改編的歌詞,既誇了卡麥隆的貢獻,卻也好好調侃了他在圈內有名的暴君作風,以下節錄一點中文歌詞翻譯:

「夜晚降臨,卡麥隆不斷提出意見…建議性的意見…突然間,出現永遠的干涉…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,這人今晚就把音樂給賣了…」

「他有錢嗎?…比我有錢(韋伯一臉酸溜溜的樣子)…如果沒有他我們該怎麼辦?…send in the clown…卡麥隆正在某處數著他的房子…」



看著這些歌詞,熟悉卡麥隆的人都能會心一笑,「沙皇」之名並非虛設,卡麥隆的霸道與鐵腕作風與他的成就一樣出名,不少音樂劇界人士對他的暴君行徑恨得牙癢癢的,只是他的成功使得他的那些強硬都變成了「對藝術的完美要求與堅持」。

而他的有錢也是眾所週知的(年薪八百萬英鎊),韋伯並沒有說錯,卡麥隆確實比他有錢,而且財產多了只怕不只一倍~想想韋伯的家財萬貫,電影版歌劇魅影全是韋伯一個人出資拍的,就不難想像卡麥隆的富有是多麼可怕~

不過卡麥隆不吝惜拿錢來推動音樂劇發展,他不但買下倫敦西區的七家音樂劇院,還出資整頓了整個倫敦西區,使此地成為英國音樂劇的重鎮,與美國百老匯分庭抗禮,截至目前為止,他為音樂劇總共投下了三億英鎊的資金~



這段VCR中,韋伯的演技堪稱一流啊,那一臉委屈的小媳婦樣兒,讓這位音樂鬼才的形象徹底破滅,難怪後來卡麥隆上台時調侃著說剛才影片裡那兩個小鬼挺不錯的,可以挖角過來演個什麼~





這場音樂會的最後,卡麥隆走出來,看著他那數十年不變的娃娃臉,實在很難想像眼前這個斯文的英國男孩會是叱吒風雲的鐵腕沙皇。

卡麥隆唱了一首八歲時讓他愛上音樂劇的曲子---「莎拉的日子」中的「We Said We Wouldn’t Look Back」,雖然說過不再回頭,但在這一晚中看著眾人回顧了他這一生的貢獻,還是感觸良多的!



最後的最後,群星一起站出來,高唱「那些曾經有過的歡樂歲月」中的「Old Friends」,第一排站的全是當今第一把交椅的演員們,正中間則是滿臉欣慰、志得意滿的卡麥隆,當唱到「誰能與我們一樣呢?」卡麥隆大喊了一句:「幾乎沒有!」,全場掌聲如雷~

是啊,誰能與你們一樣?這世界上又怎能再有第二個卡麥隆?

這場音樂會是歷史性的,是八零年代以後的巨星的大聚集,而聚集他們的,是這位傳奇性的「劇場沙皇」。